窦店村

窦店村精神文明宣传专刊——百善孝为先

作者:管理员来源:窦店村
文章附图

  百善孝为先。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。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孝道一直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,是一个公民对国家尽忠、对工作尽责、对社会感恩的思想道德基础,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境界的最基本标尺,是促进家庭幸福和谐的必然要求,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,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。因此,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,从引导人们规范言行、培养良好品德出发,改善家庭关系、社会关系,传承中华民族扶老携幼、关爱人生的美德,形成子女尊敬、爱护父母,社会尊重、关心老人的和谐人际关系。新二十四孝为我们提供了标准:

       1、经常带着爱人、子女回家。儿孙隔三差五地能常回家看看,这当然是父母、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最高兴不过的事,能消除他们的孤独感。但是,做到这一条,有一个“实际相隔的距离”和子女工作的实际状况问题,这就须要变通。只要恩情常思,可以采取另外途径与长辈保持联系,嘘寒问暖。
       2、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。重视节假共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。尤其是春节、清明、中秋等传统节日。现在国定假日已经延伸到传统节日。清明节就与感恩教育联系在了一起。这里用了“尽量”一词,说明既要“争取”又要根据实际情况“变通”。
       3、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。这一条我是这样想的,一听到“宴会”好像就想到了“排场”。这要量力而行,更不要攀比。如果您身处领导职位,更得慎重。我们的长辈一般都有勤劳俭朴的美德,不喜欢因过生日而铺张浪费。主要是不要总是牢记住自己的生日,而把长辈的生日一概忘了。用不同方式庆贺一下,老人家都会高兴、满足的。特别要了解老人喜欢什么?如果长辈到了耄耋之年,尤其是到“百岁老人”,那倒是要好好安排庆贺。
        4、亲自给父母做饭。给父母做一餐饭,首先思想上不是“作秀”,而是真心实意的。一般情况,你们好容易5天紧张工作、学习下来,回家看看,特别是做母亲的不一定会把这个“阵地”让给你们。 有一个巧妙的理由是,你告诉父母:我们在外面饭店吃饭的机会多,菜肴和口味上的“见识”比你们在家多。有几道“特色”菜,不妨让我来试试手艺,烧出来您们老人家也可以享受一下。这样一说,母亲很可能“甘愿交手”,因为他们自知只有常规老烧法。一旦某一道菜让你烧成功了。以后要烧同样一道菜,母亲可能会主动叫你掌勺。  
       5、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。 “每周打个电话”,这好像是最起码的要求。现在是最方便不过了,电话机就在口袋里或手里。你们可不知道,早年打个电话,家住农村得跑几里路,甚至十几里路,还得在邮电所挨个等着接通话。 我们要弄清的是“为什么要打电话?”别总是有求父母时才想到通电话。平时的电话可以问问家安,长辈健康,给自己报个平安等。打电话还有些细小的礼节:如“让谁先搁机”,都是礼节。 打电话是与长辈因路途遥远,不能常回家看看的情况下最好方式,减少父母的牵挂。
        6、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。零花钱是指日常生活中“买零碎”所需花费的小钱。这应该是指没有退休工资的或退休工资很低的长辈。据我们了解,有固定退休工资的老人,一般自己平时省吃俭用,积蓄下来的还支持晚辈办大事。所以,这都要从实际情况处理。
        7、为父母建立“关爱卡”。这个“关爱卡”在新24孝里没具体说明,百度其他媒体也没详细解读,是24条里面最空泛的一条。我也是看了以后不解上网找答案的,但无确切解读。我个人理解,是指“老年卡”、“医保卡”、“残疾人证明”、村(社区)出台某“服

务卡”之类的,老年人自己行动不便,子女应该主动去为长辈办理好。
     8、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。做晚辈的要懂得老人家的一些生理、心理特点,非常要紧。老年人一是“怀旧”心理特征。念念不忘一生的坎坷经历;二是“往事铭记在心,眼前的事却犹如烟云,过了即忘”的生理特征。

       9、教父母学会上网。这是与时俱进,现代生活中的标准。这要看长辈是否有实际需求。但是,我们可以向长辈宣传“上网”对充实晚年生活方面的好处。
       10、经常为父母拍照。我不知道这里的“经常”指的是那些时间和场合。这些都得因时、因地、因需而行。老人家个性、喜好也不一样:有的喜欢留影;有的不喜欢拍照,认为年纪大了,形象差了,拍下难看,就不要勉强。
       11、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。当然,能说出口,父母也爱听,是好事。重要的是说出口的“爱”要从内心发出。每个人的脾气也不一样,有的对父母的爱,喜欢埋在心里也一样。
       12、打开父母的心结。什么是心结呢?它是指大到人生的生死胜败,小到日常的喜怒哀乐,人的一生有太多的困扰。如人与人之间的误会,自己的欲望未能达到,亲人间生离死别的伤感,为利益的斤斤计较,生活上的不如意,说不出的困惑和遗憾等等。如果这些困扰和遗憾不能及时得到处理,就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伤痕,日积月累就会形成疙瘩,这就是心结。
       13、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。我们晚辈忙于生计、工作和学习,不可能常围着父母转。父母有业余爱好,是老人家老有所学,老有所为,老有所乐,消除孤独感的有效途径,因为,每一项业余爱好往往有一个自发群体。
       14、支持单身父母再婚。我们做任何事,首先要找到法律依据,合法才能支持,应该支持。我国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第18条明确规定:“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。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、再婚及婚后的生活。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。”可见,单身老年人的再婚自由受法律保护。
       15、定期带父母做体检。目前,参与医疗保险的父母,有两年一次的体检。但是,这些都是最初级的体检。有条件的或有异常反应的,应及时陪同到设施较好的大医院专科检查,达到无病防病,有病及时治疗。
       16、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。为什么要子女为父母买合适的保险?首先是晚辈尽孝、尽赡养义务的需要。父母养老有了保险,相对也减轻自己赡养老人时的担子。第二是现在出台养老保险险种较多,老年人自己弄不清哪一款保险更适合自己。所以,子女应为父母买好合适的保险。
       17、常跟父母做交心沟通。这一条与前面的第5、8、11、12条等相关联的,往往前面几条做好了,常跟父母做交心沟通也做到了。 实话实说,“代沟”总是不可避免的。老年人因为阅历丰富,行事想前忖后多,此不放心,彼不放心多。而年轻人办事冲动,少思后果。再如是非观念、消费观念,保健观念,生活习惯等都会有差异、矛盾,有时甚至会擦出火花,影响家庭和谐。
       18、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。这种活动应该是指重要的、大型的公众活动,但是一切要根据父母的意愿出发,父母喜不喜欢参与要尊重。
       19、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。看看自己儿女工作的地方,如果是一个舒适的环境,不仅让老人家放心,他们还会有一种自豪感,也是一种精神慰藉。如果,工作环境是十分艰苦的,并有一定的风险,老人家知道了反而揪心,那就得考虑了

       20、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。外出旅游,不仅有一个意愿和喜好的问题,还关系到经济承受、身体条件。“小长假”是带长辈到外面走一走,看一看的好机会,让他们开阔眼界。知道天外有天。都要从实际需求和可能来决定。
       21、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。

       22、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。这两点能做到,果然是好事,父母也会开心。我们小孩子与年轻父母,容易做到。有些锻炼与活动还得父母带着一起参与。如学校、幼儿园、社会团体组织的“亲子活动”等。
       23、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。节假日父母要会老朋友,你能陪着去,其实是很有意义的:一是你拓宽了社会接触面,这是与自己不同的社会人群。二是聆听他们的闲聊,往往能得到许多教益。
       24、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。这点我想做到并不难。长辈看了老电影可能勾起回忆,也喜欢看,有真实感。我们青少年看了老电影,因为过去的事不知道,会有新鲜感,又能受到优良传统思想的熏陶。 特别是农村,一般晚上放电影,去看电影还能互相搀扶照顾,从小事上尽一份孝心。